訓練那天烈日當空,
滑道油
,參與者都是葡人、老美或海歸華裔。聽指令跑圈、做深蹲、翻輪胎、俯臥撐……我的手掌和膝蓋被水泥地磨破了,
SPX
,還得咬牙堅持下去,
藍芽無線麥克風
,滿腦子只有「東亞病夫」四個字。運動稍稍沾了一點軍事的邊,
學生領帶
,竟變得關乎民族顏面。澳門沒有兵役,
台北包車服務
,但有望廈山及加思欄兵營。1966年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
中部洗水塔
,警民嚴重衝突,
墾丁接送
,葡人紛紛躲入兵營,
泵浦公司
,事後國民黨勢力全面撤出澳門,
汙水下水道
,在大陸左派的影響下,澳葡政府開始無為而治,連邊境也不太設防了。直至1974年,葡國發生「紅色康乃馨革命」,駐澳軍人全被奉召回國,軍人自此消失於澳門民眾的視域。在這往昔兵家必爭之地,我和同輩們有幸在二十年間,目睹政權的更替,經歷殖民和後殖民的大時代變遷,卻諷刺地對軍事一無所知。我僅有的所謂「軍事回憶」,不過是澳門巿民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城的新聞畫面,在台灣國父紀念館看瘦弱的三軍儀隊表演,以及在西藏公路上和坦克車並肩前行。回歸後,澳門人卻開始自發親近軍隊。參加駐澳解放軍軍營開放日,成了五一勞動節的指定家庭節目。除了真槍射擊、拳術演練等「專業表演」,巿民最關心的還是炊事和武器操作,吃吃軍糧,摸摸步槍,感激外地來的「文明威武之師」,讓我們繼續舞照跳馬照跑的好日子。專為澳門青少年而設的廣東短期軍訓營,變成另類的成人禮。軍校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基地,一週的軍訓足以洗脫嬌生慣養的惡名。步操訓練,把被子疊成直角,沖幾次冷水澡,回來有了談資,算是對父母有交代了。我沒有自告奮勇去湊熱鬧,既怕苦,也怕洗腦教育,在北京唸書時也因為是港澳台學生沒有去參加軍訓。母親說那是人生的污點。母親不知道的是,我那時候的男友正在韓國服役。我看見休假的役男,甫下火車就買了三桶冰淇淋邊走邊吃,也曾在兵營中看見一等兵餓瘋了般吃著家人外帶進來的炸雞,更多時候卻在聽男友抱怨被軍中同袍欺負勒索,或誰誰誰訓練時不小心被手榴彈炸死。澳門年輕人對軍事的理解,卻大都是歡樂的。在一國兩制的「特權」下,我們天真地以為,軍牌不過是一種陽剛的裝飾,卻不知道真實情況是,其中一枚由隊友帶走,另一枚要插在死者牙縫裡。用嘉年華式的軍事灌輸愛國主義,不過是包著糖衣的尚武主義。在沒有兵役的人生,我們這一代對軍事要不頂禮膜拜,要不敬而遠之,乃至可以張大嘴巴看天安門的導彈和戰機展示,輕鬆地嘲笑對岸軍演的命中率和二手武器,對遠方的戰事無動於衷,以為總有別人代我們流血,自由總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