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大心理系教授何應瑞領導的研發團隊發現巴金森氏症治療新藥,
七期房市
,未來技轉上市每年商機上看800億新台幤。(馮惠宜攝)
全球罹患巴金氏症人口約800萬人,
金屬銘版製作
,目前臨床藥物只能延緩惡化,
生理褲
,尚無治癒可能,
七期不動產
,中山醫學大學研發團隊經5年研發,
桃園清潔公司
,發現治療巴金氏症新藥,
貼紙
,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
水晶指甲推薦
,這項發明已經取得大陸與美國治療與預防巴金森氏症失智的專利,如經技轉上市,每年商機至少新台幣800億元,將是台灣生技明日之星。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25日舉辦「失智症神經退化科學新知研討會」,該校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發表研發團隊針對巴金氏症新藥研發成果,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已被國際腦神經科學權威期刊行為腦科學期刊(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收錄。何應瑞指出,巴金森氏症的主要發生原因是腦內的黑質體多巴胺神經系統(dopaminergic system)退化,造成動作遲緩等手抖、步履不穩的運動功能障礙。近年臨床發現,約有30至5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在罹病3-5年內會合併出現學習、情緒與認知功能障礙的失智症狀,然而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預防或根治此病症。當前臨床治療針對巴金森氏症引發的失智症中後期前期症狀,採用rivastigmine膽鹼酶抑制劑,不過該藥物除了有腸胃副作用,還會使巴金森氏症患者原本「顫抖」的症狀惡化。何應瑞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治療腦膜炎的一線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可以抑制大腦黑質體緻密區的神經發炎與海馬迴錐狀神經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現象,這項突破發現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可以抑制巴金森氏症患者腦部細胞受損的藥物。另經動物實驗證實,頭孢曲松還可促進腦部增加新生細胞(neurogenesis),因此可以對受損的腦區替補新細胞,進而恢復神經活性,是巴金森氏症失智患者的一大福音。這項「舊藥新用」的大發現,已取得大陸及美國專利,雖然要完成人體實驗取得新藥許可證還需3到5年時間,但因全球罹患巴金森氏症患者多達800萬人,一經技轉上市,每年商機至少800億新台幣,可望成為台灣生技產業明日之星。(中時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