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間 深度交流 海南複製桃米社區 「台灣經驗」再進化

     兩岸民間交流的影響,

苗栗一對一照護

,遠比我們所能想像得還深刻廣泛。台灣921地震滿10周年之際,

瓶裝水宅配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了關注環境議題的大陸記者到重建區參訪、和當地社造團體交流,

新北就醫陪同

,計畫雖結束,

潭子人力粗工

,但深受感動的《南風窗》記者陳統奎,

台東長期看護

,則在故鄉延續了這段歷程─他將埔里桃米社區的經驗,帶回海南省海口博學村,動員鄉親一起發展「博學生態村」。
     「這個參訪經驗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農村的面貌是可以依靠村民自己的能力去改變,實現由下至上、由內至外的變革。」陳統奎籌組了社區發展協會,想辦法吸引年輕人回鄉參與。他一邊做著記者工作一邊從事社造,去年8月索性連鄉親稱羨的媒體工作都辭了,專職於社造和社會企業。
     而這恰巧就是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走過的路,陳統奎坦言正是受到他的啟發,連博學村的「蜜蜂文化」都是跟隨桃米社區的「青蛙象徵」而來。他甚至還帶頭反抗大型建設入侵,近來又發展小農市集,所有動作似乎都和現在的台灣公民社會一起脈動著。
     我有幸和這些大陸媒體一起探訪921重建成果,從這些對岸同業的提問、反思和行動中,我都重新看見了自己的故鄉。
     這些年兩岸民間交流愈發頻繁,許多台灣人不需像我一樣實際參與,就可從大陸人的視角重新感受台灣,例如「大陸人看台灣」之類的文章,便時而讓台灣讀者感到新鮮──知名青年作家韓寒的《太平洋的風》和陸生蔡博藝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都是例子,甚至大陸媒體製作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等封面題目,似乎都讓紛擾又低迷的台灣社會感動了:「原來我們這麼好!」
     然而,過多美譽只不過是旅行者「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距離所致,並非「廬山真面目」。曾讚嘆台灣美好的蔡博藝,來台灣唸書後,便產生了這樣轉變的過程:她開始發現台灣的優缺點,也能思考要帶什麼樣的收穫回去家鄉,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許多兩岸對各自粉紅泡泡般的想像中,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像陳統奎和蔡博藝這樣的大陸年輕人,能在淺薄體驗後,進行深刻反思,最後能轉化成個人行動,如此,才是彼此都樂見的兩岸交流,也才足以讓我們擁有真正的驕傲:因為那是我們共有的「台灣經驗」。,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