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專欄-兩本好書看中國

白禮博剛出版抗戰結束那年美國、國民黨與中共的三角關係,

網路行銷公司

,書名就叫《中國1945》,

seo優化

,寫得很好。美國出版界有句話說,

響應式網站

,寧可看媒體人寫的歷史與傳記,

口碑行銷公司

,因做過記者與編輯的人,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對文字的運用、對故事的掌握,

網站優化

,比學院派出身的還要靈活。寫美國捲入越戰的大衛‧哈伯斯坦、寫4大冊詹森傳的羅伯特‧卡洛都是做記者磨練出來。白禮博說,

台中關鍵字行銷

,國共在抗戰結束後終起衝突,

網站優化

,美國派赫爾利、魏德邁、馬歇爾赴華調處,皆無效果,責任不在美國,而在蘇聯。尤其是在1945年8月,史達林派出百萬大軍進入中國東北,全然改變了國共對峙的態勢,老毛從此確信蔣介石不但沒辦法在軍事上消滅共軍,而中共有機會以武力擊敗蔣介石。把握中國大陸社會脈動1949年中國大陸變色後,許多共和黨政客(包括部分保守派民主黨)都痛罵杜魯門「失去」中國,都把矛頭指向民主黨政府。白禮博強調,使蔣介石失去中國大陸的不是美國,而是史達林。導致史達林在東北又搶又拿又搬,並為中共鋪路的則是雅爾達會議。有些史家認為,即使沒有雅爾達密約,史達林亦會長驅直入東北。太多失誤造成河山變色,魏德邁力勸蔣介石不要把50萬國軍投入東北,而應強化長城以南、長江以北和華中一帶,老蔣不聽,後來後悔了,但已遲矣!白禮博這本《中國1945》,可以讓我們重溫69年前那段關鍵年代。37歲的歐逸文(Evan Osnos)是美國的媒體後起之秀,他的父親彼得‧歐斯諾斯做過《華盛頓郵報》記者,日後成立「公共事務」出版社。歐逸文哈佛畢業後,先到《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採訪過中東戰爭,2005年派赴北京。2008年9月加入《紐約客》雜誌,當北京特派員,一直做到去年,改任駐華府記者。在歐逸文之前,《紐約客》駐中國特派員是何偉(Peter Hessler,已調駐開羅)。不少人曾比較何偉和歐逸文的報導,我是《紐約客》的長期讀者,何偉的文字比較好,亦較有深度(那篇談學者陳夢家和趙蘿蕤的煎熬即為明證)。但歐逸文更會選題目,採訪很深入而全面。他採訪過瘋狂學英文的李陽和導演賈樟柯,亦親自跑到廣州非洲黑人區。他把他在大陸所寫的報導輯成《野心的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實和信仰》,角逐今年非小說類國家書卷獎,擊敗一批好手,脫穎而出。歐逸文說他每寫一篇報導,總要花3個月或更多的時間,《紐約客》是份一流刊物,核實組即有20多名職員,為了何偉和歐逸文寫的中國報導,核實組又聘了兩名懂中文的職員。歐氏寫過上海復旦大學的憤青唐杰,也採訪過中國基督教徒。他在哈佛主修政治,一直對中國有濃厚興趣,大學還沒畢業就去過大陸,畢業那年又去了一次。他的中文不錯,在本京有人請他用中文演講,他不肯,他用中文說:「我不想讓我的中文丟人!」他把中國大陸的生活百態寫得很傳神,又細膩,頗能把握野心勃勃的新中國的社會脈動。美政界缺中國問題專家白禮博和歐逸文可說是兩個世代的美國媒體「中國通」,另一個兼具學院與媒體背景的老「中國通」是夏偉(Orville Schell)。當今美國學界和媒體擁有不少上乘的「中國通」,可悲的是,在政界卻找不到夠水準的中國問題專家,柯林頓時代還有個密西根大學出身的李侃如和溫斯頓‧羅德。歐巴馬口口聲聲說要把外交重心移向亞太,「中國通」卻不見蹤影,難怪美國政府對中國經常出現「瞎子摸象」的奇景。,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