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了鼓勵都市更新,
飲水機品牌推薦
,提供容積獎勵,
南桃園社區寬頻
,結果卻成為建商賺大錢的利器,
五金工具 台中
,甚至有盤商大量囤積容積,
產品代銷
,牟取暴利,
神岡人力公司
,原始地主反而變成犧牲品。未來應由政府主導容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據了解,三月二十五日,一群所謂的「地主」,將前往內政部抗議,反對由政府主導容積買賣。這些所謂的地主,主要成員是以出售容積為業的盤商,還有部分建商,真正的地主反而不見了。
目前市場上有四大盤商,建商需要容積,根本找不到地主,幾乎都是直接向四大盤商購買。一位林姓建商無奈地說,「有時候他們坐地起價也沒辦法,還是要買;一億元的成本,他們賺個三、五億元,平常得很。」
林姓建商說,如果將來由政府主導容積買賣,甚至容積漲價歸公,這些盤商將血本無虧。「他們手上囤積太多容積了,政府主導之後,他們就算能出清,頂多原價收回來。而且,若是政府只以公告現值徵收,盤商就會虧錢。成本壓了那麼多年,根本不划算,一定要出來抗爭。所以,他們不僅不要政府主導,甚至還要內政部修法,開放十五米以下的道路可以容積移轉。」
社區道路換容積獎勵太荒謬
目前只有台北市規定十五米以上的道路,且持有五年,才可以做容積移轉;但十五米的道路幾乎都被移轉光了,盤商手上卻拿了一大堆四米到十二米的道路,當然希望趕快開放。
不過,台北市議員楊實秋透露,這些盤商只能算是先鋒部隊,真正在後頭虎視眈眈者,卻是像瓏山林、宏泰這種開發過大型社區的大建商兼大地主。他舉例,瓏山林在東湖、汐止興建的瓏山林社區,住戶買的只是房子而已,社區內行走的道路,所有權還在瓏山林手上,這些道路未來還能做為容積移轉的移出基地。
「瓏山林的建案在山坡地,當初蔡辰男的國泰信託垮了,林榮三接手,取得土地的成本非常便宜,房子賣掉之後,林榮三已經大賺一筆。假使瓏山林社區是在台北市內,將來要是真的開放十五米以下道路可以做容積移轉,瓏山林便能夠把道路轉到信義區、內湖區,那簡直是暴利!」
楊實秋表示,這些大社區的道路,只是方便居民進出而已,不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而開,也不符合社會正義,建商又已經賺了錢,怎麼可以再拿來換容積獎勵,讓建商蓋大樓牟利?完全說不過去。
楊實秋又說,內湖有一些廠辦變成商辦,例如自由時報大樓,當初買地的成本很低,只繳了一些代金,就可以把土地變更使用,又得到容積移轉,現在的價值不知高出代金多少倍!
「京華城的情況也一樣,當初是工業地,蓋成百貨公司,只是回饋一塊土地當成偶戲博物館,就得到容積獎勵。現在沈慶京又有意把京華城改建住宅,商業區要換成住宅區,台北市要他再回饋,沈慶京認為已經回饋一次了,不願意,雙方還在喬。」
靠近松江路、民生東路,以前屬於林榮三家族的佳佳保齡球館,九十六年就拆掉,如今已變成地下五層、地上十八層的住商大樓,即將完工。不過,這棟聯邦育樂捷運開發大樓,土地使用分區竟然也變成住三、住三之二。
都市發展平衡嚴格限定總量
楊實秋就說,以前當保齡球館一定是商業區,現在把商業區變成住宅區,算是強度變低,應該不用回饋,也不用繳代金。「可是,林榮三也很聰明,他把捷運出口連接在大樓裡,等於是捷運聯開案,一定會有容積獎勵。」
一位王姓建商則說,他記得這個建案當初的規畫,只有十四樓,現在蓋到十八樓,住三的容積是百分之四百,加上捷運,最多可以到六百。「要蓋到十八樓,林榮三一定也有買容積。」
「根據台北市政府提供的資料,因為捷運聯開的關係,瓏山林得到一八八七坪的容積獎勵;開放空間又得到七七六坪的容積獎勵;瓏山林自己又買了一一一一坪的容積做移轉。總共加起來,這個建案一共多了三七七四坪的容積。」
王姓建商算了一下,三七七四坪的容積,可以直接當做銷售的坪數,如果一坪算一百萬元就好,瓏山林光是靠把捷運出口拉到自己的大樓所獲得的容積,就賺了將近三十八億元。即使扣掉成本,一坪算二十萬元就好,瓏山林還是多賺了三十億元!
宏泰建設最近也在送案子,目標是石牌市場。一位陳姓建商透露,宏泰要把石牌市場變成豪宅,已經整合完畢,還買了高達七億元的容積,將來除了有豪宅之外,一樓更是準備打造做為超級超市!「聽說他們的超市,可是比照台北一○一大樓等級的超市哦。」
台北市都發局官員透露,目前容積移轉,由於信義區已經飽和,內湖區因為公告現值和市價差了相近五倍,獲利高,成為容積移轉的新目標。然而,允許跨區容積移轉,就是容積獎勵的最大弊端。
這位官員說,容積移轉的本意,是要平衡都市開發,美化老舊社區。結果,現在信義區、內湖區愈來愈漂亮,房價愈來愈高;反觀像萬華區、大同區這些老舊社區,依然原地踏步,根本沒有達到都市平衡目的。
楊實秋也說,他同意由政府成立容積銀行,主導容積買賣,但對特定建商,如瓏山林,必須嚴格限定總量,甚至容積打折。另外,顧及社會公平正義,都市發展平衡,他主張容積移轉不得跨區,並且對老舊社區優先開發。
不在特定區內 天馬茶房不見了
容積移轉除了買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外,也可以買大稻埕歷史建築或是古蹟。不過,古蹟的利潤不高,許多地主寧可把古蹟拆掉,也不願意保留。
228事件所在地天馬茶房,位於南京西路,算是歷史古蹟,卻因不在大稻埕特定區內,容積移轉的利潤遠低於開發利益,地主就把它打掉,現在變成大樓,只在大樓牆上弄一塊招牌,寫著「天馬茶房」。
民生西路上的新芳春茶行,屬於1930年代建築,也是在大稻埕特區外,地主原本要打掉蓋19層大樓,因為超過50公尺,必須送都審,卻有都審委員認為該列為古蹟,命運就跟天馬茶房完全不同。
陳姓建商說,台北市政府給地主容積,地主賣給興富發,賺了14億元,未來只要花少許錢整修一下,再捐給政府,地主算是大賺一筆。但地主並沒有做回饋計畫,美中不足。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時報周刊1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