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今年5月由央視製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獎盃
,不僅影片創造高收視率,
工藝品
,並帶動相關商品的熱賣,
粉絲團經營
,隨後取得授權推出的簡體版書,
複寫聯單
,也創下首波訂單高達20萬冊的紀錄。此書近日在台推出繁體版,
瓶裝水配送
,美食家韓良露表示,此書呈現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中國「天地人」一體的飲食哲學以及烹調的心靈追求。
台飲食風景 混搭多元
推出《舌尖上的中國》繁體版的天下文化編輯部執行副總編輯余宜芳,從台灣的味蕾看此書,認為台灣在大時代的大遷徒下,卻有幸地在精神與物質食糧上成為不折不扣的「雜食者」,台灣的大街小巷出現兼容並蓄混搭多元的飲食風景,某種程度上,此書像是一個記憶與情感、生活與文化、過去與現在的連結,當台灣的食客吃著台北永康街裡,由《紐約時報》譽為「亞洲最好吃的蔥抓餅」,都是當年北方老鄉餬口的生計加上今人運用台灣獨特的香辛九層塔與飄洋過海的起士火腿,而形成的混血記憶。
韓良露認為,相較於紀錄片讓人驚嘆,這樣的一本書能幫我們沉思,比紀錄片更適合放在手裡慢慢翻讀,讓目光停留在這些勤勞手作者延續千年的傳統手工之中。
韓良露表示,若要成為世界的強國,有時一、兩百年就可達成,但要成為飲食大國,卻非得要有上千年的文化深度與厚度,只有人民有得吃,吃得好又有文化,才是民以食為天的真諦。
繁體版除依照紀錄片分成「自然的餽贈」、「主食的故事」、「時間的味道」等七章,更加入台灣作家如焦桐、舒國治、蔡珠兒等人的飲食文學,為此書下了在地觀點的注腳。舒國治即以〈台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歷〉將離鄉背景、新起爐灶又加上點大後方四川靈感,以及台灣就地取材味道的牛肉麵文化娓娓道來。到了90年代,牛肉麵已然是台灣的「國麵」,也是人們談吃與心生創業之念時極常聊及的項目。
佛跳牆 台灣雜燴美食
堪稱福建首席名餚的佛跳牆,在焦桐看來,初始不算熱門,據梁實秋說法,在來台灣之前亦從未聽聞過,而佛跳牆於清末渡海來台後,融入台菜而聲名大噪,漸無雞、鴨、羊肘等閩味,轉而加重如干貝、鮑魚、魚皮等海味。佛跳牆集山珍海味於一甕象徵的豐富圓滿,以及捐棄了多種食材後加上自己獨特的味道,融合一起的雜燴美學,正是台灣最佳的期許與寫照,而逐年成為必備的年菜佳餚。,